書訊: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•民國卷
書名: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•民國卷(上下冊)
編者:王建朗、黃克武
出版社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6年6月
頁數:1,268
定價:人民幣268元
簡介
目錄:
序 一【王建朗】
序 二【黃克武】
上
第一章 辛亥革命:「低烈度」與大業績(廖大偉)
一 大風暴的偶然與必然
二 革命的情勢與理性的革命
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現代性
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「亂」與「治」
一 制度建構:根本法的炮製與「法統」之爭(楊天宏)
二 取捨變化:國會及政黨的建構與解構
三 重心失卻:北洋軍政體系的解構與重建
四 分合訴求:地方與中央的治權之爭
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敗(唐啟華)
一 北洋時期的外交
二 北洋政府修約交涉與成果
第四章 訓政框架下的國民政府(劉維開)
一 訓政體制的建立
二 中央制度的演變
三 黨政關係的發展
四 從訓政到憲政
第五章 國民黨的派系與內爭(金以林)
一 國民黨派系的結構特點
二 北伐前國民黨的地域性
三 黨治與派系:繼承權的正統之爭
四 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的角逐
五 派系黨化:蔣介石領袖地位的鞏固
第六章 國民革命軍的制度與戰力(張瑞德)
一 黃埔建軍
二 軍隊政治工作
三 最高統帥
四 高級軍官
五 中下級軍官
六 士兵
七 情報
八 部隊訓練
九 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
第七章 革命的底層動員: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•參與機制(王奇生)
一 群眾的號召與動員
二 政治生態環境
三 農運講習所與特派員機制
四 鄉土社會的多元分化與農運的複雜面相
五 血緣與地緣:阻力亦助力
六 鄉村權勢爭奪與鬥爭性動員
七 從「運動」群眾到群眾「運動」
第八章 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源流(黃道炫)
一 地權的悖論
二 公田問題
三 農民負擔與農民生活
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說
第九章 國共分合的背景、經過與原因(楊奎松)
一 國共分合的背景
二 早期國民革命的成功之道
三 中共階級革命的嚴重挫折
四 抗戰中國共兩黨的再度較量
五 戰後國共命運轉換的內外因素
六 國共分合的內外動因與結局
第十章 戰前蔣介石與中共、日本之間的三角關係(黃自進)
一 從友變敵
二 反共撫日
三 聯共反日
第十一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(步平)
一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與中國的局部抗戰
二 日本擴大侵略與中國的全面抗戰
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融合
四 戰後審判及戰後問題的處理
第十二章 戰時外交:從苦撐待變到大國擘畫(王建朗)
一 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
二 反軸心國政策的明晰與推動美英援華制日
三 大國地位的爭取與確立
四 戰後版圖的構想與實踐
第十三章 汪精衛政權登場與落幕(邵銘煌)
一 惡鄰入侵製造異形組織
二 抗戰洪潮中的暗濤
三 汪精衛逆流而行
四 陷「都」重見「國民政府」
五 汪記政權坐困愁城
六 樹倒猢猻散
第十四章 國民黨統治的衰頹(汪朝光)
一 「行憲」引發的政治亂局
二 幣改造成的經濟崩潰
三 決定性的淮海(徐蚌)會戰
第十五章 國民黨大陸統治的瓦解及其退台(林桶法)
一 國民黨失去大陸的緣由
二 黃金與重要文物遷台
三 撤退來台及重起爐灶
下
第十六章 善後大借款析論:民國財政的奠基與民族主義的激盪(林美莉)
一 借款為立國之本
二 突破網羅的中外攻防
三 現實困境與歷史記憶的疊合
四 民族情緒之挑起
五 各有所得的賽局
第十七章 從銀元到法幣:民國幣制演進(卓遵宏)
一 銀元時代的降臨:廢兩改元
二 白銀危機與法幣制度的建立
三 法幣盛極而衰終至崩潰
四 法幣制度的歷史地位
第十八章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變遷:以官商互動為中心(吳景平)
一 晚清近代銀行業的興起
二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銀行業的發展
三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銀行業的新動向
四 抗戰時期及戰後銀行業的國家資本化
第十九章 階級和職業:1930-1940年代上海銀行界的政治和經濟動態(李培德)
一 上海銀行界研究概論
二 1930年代上海銀行業職員階級的形成
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機風氣與社會問題
四 上海銀行職員的舞弊問題和解決方法
五 中國共產黨對上海銀行界的統戰
六 1949年後國民黨對在港上海銀行家的控制
七 國共之爭中的上海銀行界
第二十章 官僚資本與「官辦商行」(鄭會欣)
一 「官僚資本」溯源
二 官僚資本的發生和發展
三 官僚資本成為眾矢之的
四 國家資本抑或官僚資本
五 「官辦商行」的個案研究
六 「官辦商行」的特點
七 官僚資本研究概論
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考察(吳翎君)
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性
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議題
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之評析
第二十二章 黨國體制肇建與商民運動之興衰(馮筱才)
一 國民黨改組與商民運動的發起
二 商民運動與國共勢力的競爭
三 商民運動的發展及其內部問題
四 商民協會被取消與商民運動的中止
第二十三章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(鄭大華)
一 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和發展
二 鄉村建設運動的內容及成效
三 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評價
第二十四章 尋找富強之路: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觀察(陳進金)
一 近代中國教育的演進
二 傳統與西潮:清朝末年的新教育
三 啟蒙與救亡:民國初年的新思潮
四 控制與建設:抗戰前的黨化教育
五 堅持與對抗:戰時教育及其爭論
第二十五章 由「學戰」到「思想戰」:民國時期的思想與學術(章清)
一 由「學戰」到「思想戰」:「思想界」具有的象徵意義
二 書局•報章與大學:思想學術的載體
三 游走於新式傳播媒介:讀書人的「生意經」
四 政治•思想•學術
五 民國思想與學術流變之餘論
第二十六章 信仰與社會:民國時期的宗教變動(陶飛亞)
一 民國初期的宗教格局
二 從神道設教到信仰自由
三 新思潮與宗教:非宗教運動與非基運動
四 政黨與宗教
五 宗教自身的變革
六 宗教的社會影響
第二十七章 現代性與民國城市日常生活(忻平)
一 城市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
二 民國市政的近代化
三 民國城市日常消費
四 民國的城市社會問題
五 民國城市的精神世界
第二十八章 民國時期的邊海疆交涉(陳謙平)
一 辛亥革命與多民族國民國家的認同
二 北京政府維繫疆域的艱難努力
三 國民政府時期的邊疆動盪與危機
四 雅爾達密約與戰後中國版圖的確定
五 中緬邊境交涉
六 南海諸島主權之回歸
第二十九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雙重奏——以雲南為例(楊維真)
一 雲南與中央關係的演進
二 翊贊中央:蔡鍔時期(1911-1913)
三 獨立競逐:唐繼堯時期(1913-1927)
四 羈縻控制:龍雲時期(1928-1945)
五 決裂終結:盧漢時期(1945-1949)
六 雲南所見之央地關係的意義
第三十章 祖國去來:日本統治與光復初期臺灣人的兩岸往來(謝國興、林欣宜)
一 臺灣人往來兩岸的歷史背景
二 殖民體驗與祖國想像
三 來去祖國:知識分子的經歷與體悟
四 重回祖國懷抱:期待、實踐與挫折
參考文獻
人名索引
後 記
編者:王建朗、黃克武
出版社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6年6月
頁數:1,268
定價:人民幣268元
簡介
《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》是由兩岸近代史學界第一次合作撰寫的中國近代史(1840-1949),參與者共57人。全書分晚清卷和民國卷,各卷又分別分為上、下兩冊,上冊為通史,下冊為專題史。本書論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,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來近代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。上冊多涉及民國政治、軍事、外交,下卷主要關注民國經濟、社會、文化,全書再現了民國歷史的全貌及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。
目錄:
序 一【王建朗】
序 二【黃克武】
上
第一章 辛亥革命:「低烈度」與大業績(廖大偉)
一 大風暴的偶然與必然
二 革命的情勢與理性的革命
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現代性
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「亂」與「治」
一 制度建構:根本法的炮製與「法統」之爭(楊天宏)
二 取捨變化:國會及政黨的建構與解構
三 重心失卻:北洋軍政體系的解構與重建
四 分合訴求:地方與中央的治權之爭
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敗(唐啟華)
一 北洋時期的外交
二 北洋政府修約交涉與成果
第四章 訓政框架下的國民政府(劉維開)
一 訓政體制的建立
二 中央制度的演變
三 黨政關係的發展
四 從訓政到憲政
第五章 國民黨的派系與內爭(金以林)
一 國民黨派系的結構特點
二 北伐前國民黨的地域性
三 黨治與派系:繼承權的正統之爭
四 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的角逐
五 派系黨化:蔣介石領袖地位的鞏固
第六章 國民革命軍的制度與戰力(張瑞德)
一 黃埔建軍
二 軍隊政治工作
三 最高統帥
四 高級軍官
五 中下級軍官
六 士兵
七 情報
八 部隊訓練
九 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
第七章 革命的底層動員: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•參與機制(王奇生)
一 群眾的號召與動員
二 政治生態環境
三 農運講習所與特派員機制
四 鄉土社會的多元分化與農運的複雜面相
五 血緣與地緣:阻力亦助力
六 鄉村權勢爭奪與鬥爭性動員
七 從「運動」群眾到群眾「運動」
第八章 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源流(黃道炫)
一 地權的悖論
二 公田問題
三 農民負擔與農民生活
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說
第九章 國共分合的背景、經過與原因(楊奎松)
一 國共分合的背景
二 早期國民革命的成功之道
三 中共階級革命的嚴重挫折
四 抗戰中國共兩黨的再度較量
五 戰後國共命運轉換的內外因素
六 國共分合的內外動因與結局
第十章 戰前蔣介石與中共、日本之間的三角關係(黃自進)
一 從友變敵
二 反共撫日
三 聯共反日
第十一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(步平)
一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與中國的局部抗戰
二 日本擴大侵略與中國的全面抗戰
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融合
四 戰後審判及戰後問題的處理
第十二章 戰時外交:從苦撐待變到大國擘畫(王建朗)
一 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
二 反軸心國政策的明晰與推動美英援華制日
三 大國地位的爭取與確立
四 戰後版圖的構想與實踐
第十三章 汪精衛政權登場與落幕(邵銘煌)
一 惡鄰入侵製造異形組織
二 抗戰洪潮中的暗濤
三 汪精衛逆流而行
四 陷「都」重見「國民政府」
五 汪記政權坐困愁城
六 樹倒猢猻散
第十四章 國民黨統治的衰頹(汪朝光)
一 「行憲」引發的政治亂局
二 幣改造成的經濟崩潰
三 決定性的淮海(徐蚌)會戰
第十五章 國民黨大陸統治的瓦解及其退台(林桶法)
一 國民黨失去大陸的緣由
二 黃金與重要文物遷台
三 撤退來台及重起爐灶
下
第十六章 善後大借款析論:民國財政的奠基與民族主義的激盪(林美莉)
一 借款為立國之本
二 突破網羅的中外攻防
三 現實困境與歷史記憶的疊合
四 民族情緒之挑起
五 各有所得的賽局
第十七章 從銀元到法幣:民國幣制演進(卓遵宏)
一 銀元時代的降臨:廢兩改元
二 白銀危機與法幣制度的建立
三 法幣盛極而衰終至崩潰
四 法幣制度的歷史地位
第十八章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變遷:以官商互動為中心(吳景平)
一 晚清近代銀行業的興起
二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銀行業的發展
三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銀行業的新動向
四 抗戰時期及戰後銀行業的國家資本化
第十九章 階級和職業:1930-1940年代上海銀行界的政治和經濟動態(李培德)
一 上海銀行界研究概論
二 1930年代上海銀行業職員階級的形成
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機風氣與社會問題
四 上海銀行職員的舞弊問題和解決方法
五 中國共產黨對上海銀行界的統戰
六 1949年後國民黨對在港上海銀行家的控制
七 國共之爭中的上海銀行界
第二十章 官僚資本與「官辦商行」(鄭會欣)
一 「官僚資本」溯源
二 官僚資本的發生和發展
三 官僚資本成為眾矢之的
四 國家資本抑或官僚資本
五 「官辦商行」的個案研究
六 「官辦商行」的特點
七 官僚資本研究概論
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考察(吳翎君)
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性
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議題
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之評析
第二十二章 黨國體制肇建與商民運動之興衰(馮筱才)
一 國民黨改組與商民運動的發起
二 商民運動與國共勢力的競爭
三 商民運動的發展及其內部問題
四 商民協會被取消與商民運動的中止
第二十三章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(鄭大華)
一 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和發展
二 鄉村建設運動的內容及成效
三 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評價
第二十四章 尋找富強之路: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觀察(陳進金)
一 近代中國教育的演進
二 傳統與西潮:清朝末年的新教育
三 啟蒙與救亡:民國初年的新思潮
四 控制與建設:抗戰前的黨化教育
五 堅持與對抗:戰時教育及其爭論
第二十五章 由「學戰」到「思想戰」:民國時期的思想與學術(章清)
一 由「學戰」到「思想戰」:「思想界」具有的象徵意義
二 書局•報章與大學:思想學術的載體
三 游走於新式傳播媒介:讀書人的「生意經」
四 政治•思想•學術
五 民國思想與學術流變之餘論
第二十六章 信仰與社會:民國時期的宗教變動(陶飛亞)
一 民國初期的宗教格局
二 從神道設教到信仰自由
三 新思潮與宗教:非宗教運動與非基運動
四 政黨與宗教
五 宗教自身的變革
六 宗教的社會影響
第二十七章 現代性與民國城市日常生活(忻平)
一 城市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
二 民國市政的近代化
三 民國城市日常消費
四 民國的城市社會問題
五 民國城市的精神世界
第二十八章 民國時期的邊海疆交涉(陳謙平)
一 辛亥革命與多民族國民國家的認同
二 北京政府維繫疆域的艱難努力
三 國民政府時期的邊疆動盪與危機
四 雅爾達密約與戰後中國版圖的確定
五 中緬邊境交涉
六 南海諸島主權之回歸
第二十九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雙重奏——以雲南為例(楊維真)
一 雲南與中央關係的演進
二 翊贊中央:蔡鍔時期(1911-1913)
三 獨立競逐:唐繼堯時期(1913-1927)
四 羈縻控制:龍雲時期(1928-1945)
五 決裂終結:盧漢時期(1945-1949)
六 雲南所見之央地關係的意義
第三十章 祖國去來:日本統治與光復初期臺灣人的兩岸往來(謝國興、林欣宜)
一 臺灣人往來兩岸的歷史背景
二 殖民體驗與祖國想像
三 來去祖國:知識分子的經歷與體悟
四 重回祖國懷抱:期待、實踐與挫折
參考文獻
人名索引
後 記
留言
張貼留言